客服热线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人才“贫血”加重基层看病难

伴随医改的逐步推进,近年来,基层医院硬件设施显著改善。但记者在一些基层医院进行调查时发现,高素质的医疗专业人才紧缺、人才“引进难、留住难”等问题,成为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最突出的阻碍。相关专家表示,要吸引更多的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就医,需要扭转基层医院的人才“贫血”现象。

    人才缺乏制约基层医院服务能力

    国家对基层医院投入不断增加,基层医院的面貌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门诊量、住院量均稳步上升。然而,记者走访20余个县级医院发现,这些医院普遍缺少医疗人才。

    河南项城中医院在各级财政支持下,建起了新楼,病床数从299张增加到499张。硬件设施都置办齐了,但是引进专业人才却成了难题。副院长靳华说,按照医院的规模,应该有50名以上副主任医师才能支撑业务发展,但目前全院只有2名主任医师、18名副主任医师,中级以上职称人数不到120人,制约着医院的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贵州某县有356个村卫生室,按照国家标准,至少应配备700多名乡村医生,但现在只有370名村医,有的村卫生室根本无法正常运转。而该省截至2012年9月底有5个市州的83个村卫生室成为“空壳”。有人担心,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刚刚全面建起的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的“网底”又会因为缺人而“漏洞百出”。

    同时,村医队伍也面临人员老化、青黄不接的困境。据统计,江苏省的村医年龄55岁以上的占40%左右,35岁以下的不到5%,因为人员短缺,有很多超过60岁的村医仍在岗服务。在河南,虽然乡村医生数量相对充足,但很多县市超过三成的村医年龄在50岁以上。

    基层医院陷“引不来、留不住”的人才困境

    招本科生难是当前县级医院面临的一个共性问题。“本科生只要愿意来,无论是临床、检验还是药剂,我们都要,想方设法给解决编制。可是招不来。5年制毕业生几乎没有来的。”一位县级医院院长反映。

    “想招到二本的医科毕业生都很难,人家一听你是县级医院,都不搭理你。”河南省沁阳市人民医院副院长郎胜利说,目前医院能招来的只有四年制大专或者三本的医科毕业生。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曾对380名医学本科生做过就业愿意调查,结果显示,八成学生希望留在大城市。很多基层卫生局长和医院院长分析认为,基层医院待遇差、个人发展空间不足、生活环境不如大城市等综合因素,是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

    江苏宝应县卫生局医政科副科长张正军说:“现在泥瓦工每天的工钱都在200元左右,乡镇医院和村医的收入每月两三千元,大学毕业生不愿意来也在情理之中。”湖南湘西州卫生局局长张旭也表示,湘西乡镇卫生院人均月工资只有不到2000元,贫困地区、老少边穷地区生活环境差,基层医院引进人才更难。

    留住人才同样难。一些大学生进入基层医院,工作两三年,一旦考取了执业资格证书就会跳槽到城里的大医院。湖南一个县为提高乡镇卫生院医生业务水平,曾在5年间先后送37名医生到省、市级医院进修。但5年后,37人中走了26人。

    补齐人才“短板”期待综合配套改革

    国务院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教授李玲等专家建议,解决当前基层医疗单位人才紧缺难题,需完善鼓励医科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政策指导,要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让医科毕业生感到在基层也能有所作为,自身价值能得到社会认可。

    应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人员待遇。目前国内基层医疗机构待遇普遍较差,薪资吸引力不强。一些地方县级和乡镇医院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和“零差价”药品销售后,还存在医护人员收入下降的现象。这些情况导致个别本科学历以上的医学人才宁愿改行,也不到基层医疗机构就业。

    另外,需要在基层专业医疗人员最关心的职称晋升问题上创新。一些基层医疗单位建议,单独设置农村基层卫生人员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系列,应根据其工作内容主要是治疗常见病的特点,适当放宽学历、专业论文、外语等条件限制,以工作量和医疗质量作为业绩考评的重点,授予其高级职称,并明确规定基层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只有在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工作才有效,鼓励这些骨干在基层建功立业。(《半月谈》2013年第6期,记者 李亚红 郭久辉 苏晓洲 朱旭东 王丽)